×
探索与争鸣

学者解高考作文题:“大观园”太窄,“宝玉”


汉代有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,即策问。天子下策书问以政事经义,令臣子各对之,观其文辞以定高下。天子策问大都不针对具体政事,而是希望就“国家大体”“人事终始”“先圣之业”“俗化之变”等一系列“务虚”问题加以阐述。汉代讨论政事、选拔人才很强调实用性,天子对脱开实务的“高谈阔论”很反感,比如文帝就曾经斥责大臣张释之:“卑之,无甚高论。”意思是让他说话接地气,别高谈阔论的。


高考语文考察的是母语,语言背后呈现的是思维,是一代人成长的精神状态、认知水平以及表达能力。在很大程度上,它间接预示着、影响着民族成长和发展的未来和可能性。高考是指挥棒,风动草偃,有特殊影响力。作文题目要让考生有话说,但不是迁就,更不是大包大揽,而是引领,向着更高、更远,进行有深度的思考。而这些往往是“务虚”的。


然而,一个时代、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宏大高远且深刻的思想理论,策问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样的言说空间。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就是董仲舒应对汉武帝的策问而提出的。其文“风恢恢而能远,流洋洋而不溢”,被看作“王庭之美对”,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。当今高考作文和武帝时的策问自然不能类比,但“务虚”和“务实”在任何一个时代,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是必要的、重要的。在某种程度上,人的文化自信、思想成熟、精神健全和价值认同就体现在这里。

每到语文考完,题目传出,网上都流传一些国家的高中毕业文科写作考题,对比之下,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。比如:辩论是否意味着放弃暴力?我们要对未来负责吗?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吗?文化多样性是否阻碍了人类团结?文化能否让我们更具人性?我们可否对艺术无动于衷?我们能挣脱自己的文化吗?等等。

比如,一般考生可沿着题解给出的既定思路进行讨论:“本手是基础,妙手是创造。一般来说,对本手理解深刻,才可能出现妙手;否则,难免下出俗手,水平也不易提升。”

高考作文要在有限时间内据题成文,难易主要取决于题目给出思想空间的大小。这也是评价题目优劣的重要标准。




因此,在当下语境中,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这些传统价值体系里边提取出有效的、有意义的论题,让年轻学子们去重新思考和讨论,促使他们追问,支撑我们文化几千年的到底是什么?曾一度被否定的东西其价值究竟在哪里?如何判断其有效和无效性?现代语境下,我们如何以历史的态度对这个价值体系进行思辨性的考察?如何将适合、适应时代、文化发展的有益的东西提取出来?在新的文化背景下,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新去激活它们?等等。这样的探索,往往能够激发出很多想象不到的创造性的新东西,这个空间非常巨大。当然,这个过程首先考验的是出题者的能力和胆识。


这里的“启示”大概是:个人或国家在寻求进步过程中要走过三个过程,即拿来主义、借鉴模仿、结合个人或国情自主创新。如此,“用心良苦”的经典截取,重又回到常规俗套,考生自可应对自如。

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”是显示宝玉才华的重要情节,好的小说情节,故事、人物往往密切贴合,严丝合缝,如此才能将读者“带入”。而“带入”感很强的情节往往是整体的,很难抽离、升华出普遍的道理和意义。“题匾”这段文字,有人物,有细节,有知识,有艺术,也有微妙心理,在此基础上,似可以产生以下层面的联想:

全国甲卷《红楼》题匾普遍认为最难,难在哪儿?提供给考生的思想空间狭窄,有点转不开身。

但从题目看,出题者显然是给考生指出了一条“坦途”:

浙江卷与此相似,列举媒体曾报道过的新时代各行业青年佼佼者,让考生谈“启发”,考生大概率也只能表决心了;北京卷大作文“学习今说”,要求从学习的目的、价值、内容、方法、途径、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加以讨论。题目看似简洁明晰,考生有话说,不会偏题,但题目本身值得探究的角度和深度非常有限,难出新意。


从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历程看,每一代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许多务虚性问题,这些问题是从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中自然生发和累积的,包含着其文化的核心价值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,“四书五经”就是集中体现,因此,传统科举考试以此为核心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上一篇:元宇宙是个“筐”,你不能啥都往里“装”
下一篇:?“教材事件”之后:专家系统怎样重建民众信任

Top